脚气的全面科普:认识、预防与治疗


脚气,这个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却常常被误解的皮肤问题,给众多患者带来了困扰。它不仅影响脚部的美观与舒适,严重时还会对生活质量造成明显影响。因此,深入了解脚气,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一、脚气的定义与医学名称

脚气,在医学上被称为足癣,是一种由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所引起的常见真菌性皮肤病。皮肤癣菌喜好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而我们的双脚恰好为其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条件。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脚部出汗较多,如果再穿着不透气的鞋袜,就更容易滋生真菌,引发脚气。

二、脚气的症状表现

瘙痒:这是脚气最为常见且令人烦恼的症状。患者常常会感到脚部皮肤瘙痒难耐,尤其是在晚上休息时,瘙痒感可能会加剧,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许多患者会忍不住搔抓,结果可能导致皮肤破损,进而引发感染。

水疱:在脚气初期,脚部皮肤可能会出现针尖至米粒大小的水疱,疱液清澈,周围皮肤正常。水疱通常成群分布,好发于足底、足趾间等部位。水疱破裂后,会流出清亮的液体,随后皮肤会出现脱屑现象。

脱皮:随着病情的发展,脚部皮肤会逐渐出现脱皮症状。脱皮的范围大小不一,轻者可能只是局部皮肤少量脱屑,重者则可能整个脚底或足趾都布满脱皮的皮肤。脱皮后的皮肤往往比较娇嫩,容易受到外界刺激。

糜烂:在足趾间,尤其是第 3 - 4 和 4 - 5 趾间,由于皮肤相互摩擦,加上潮湿的环境,容易出现皮肤糜烂。糜烂面呈现潮红、湿润的状态,有明显的渗出液,伴有异味,患者行走时会感到疼痛不适。

角化增厚:长期患有脚气的患者,脚部皮肤会逐渐变得粗糙、增厚,角质层明显增生。这种角化增厚的皮肤弹性降低,容易出现干裂,裂口深时会引起出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三、脚气的类型及特征

水疱型足癣:主要表现为脚部皮肤出现成群或散在的小水疱,疱壁厚,不易破裂。水疱周围皮肤无明显炎症反应,数天后水疱可自行吸收,随后出现脱屑。水疱型足癣常伴有剧烈瘙痒,患者搔抓后容易导致水疱破裂,引发感染。

糜烂型足癣:多发生在足趾间,尤其是趾缝较为潮湿的部位。皮肤会出现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及渗液。由于局部潮湿温暖,细菌容易滋生,常伴有恶臭味。患者行走时,糜烂部位受到摩擦,疼痛明显,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鳞屑角化型足癣:此型足癣的特点是脚部皮肤干燥、粗糙,角质层增厚,表面有大量鳞屑。鳞屑通常呈片状或点状,容易脱落。随着病情进展,皮肤会逐渐变硬、变脆,冬季容易出现干裂,裂口深达真皮层,引起出血和疼痛。鳞屑角化型足癣病程较长,治疗相对困难。

四、引发脚气的原因

真菌感染:皮肤癣菌是导致脚气的主要病原菌,常见的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这些真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能够在皮肤表面长期存活并繁殖。当皮肤接触到这些真菌后,如果条件适宜,真菌就会侵入皮肤角质层,引发感染。

环境因素:温暖、潮湿的环境是真菌生长繁殖的温床。夏季气温高,人体出汗较多,脚部更容易处于潮湿状态,为真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长期穿着不透气的鞋袜,如胶鞋、皮鞋等,会使脚部的湿度和温度升高,进一步促进真菌的生长。

个人卫生习惯:不注意个人卫生是诱发脚气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不勤洗脚、不勤换鞋袜,会导致脚部皮肤表面的污垢和汗液堆积,为真菌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此外,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毛巾等生活用品,也容易交叉感染真菌,引发脚气。

免疫力下降: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身体对真菌的抵抗力也会减弱,从而增加了感染脚气的风险。例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的人群,以及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的人,都更容易患上脚气。

五、脚气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与患有脚气的人直接接触,如共用拖鞋、脚盆、毛巾,或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场所赤脚行走,都可能直接接触到真菌,从而感染脚气。这种传播方式最为常见,也是脚气在家庭和公共场所容易传播的主要原因。

间接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真菌污染的物品,如鞋袜、地板、家具等,也可能感染脚气。例如,在公共更衣室、鞋柜等地方,真菌可能会附着在物品表面,如果不小心接触到这些物品,再用手触摸脚部,就有可能将真菌带到脚上,引发感染。

自身传播:如果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患有癣病,如手癣、股癣等,通过搔抓等方式,也可能将真菌传播到脚部,引起脚气。此外,患有脚气的患者,如果不注意治疗和护理,也可能导致脚气在双脚之间相互传播,使病情加重。

六、预防脚气的有效方法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洗脚后要彻底擦干,尤其是足趾间的水分。尽量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如棉质袜子和布鞋、凉鞋等,避免穿着不透气的胶鞋、皮鞋。在炎热的夏季或运动后,要及时更换鞋袜,保持脚部干爽。

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毛巾等生活用品,避免交叉感染。定期清洗和更换鞋袜,清洗后的鞋袜要在阳光下暴晒,利用紫外线杀死真菌。同时,要注意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尤其是浴室、卫生间等容易滋生真菌的地方。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对真菌的抵抗力。此外,对于患有慢性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因免疫力下降而感染脚气。

避免赤脚行走: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公共场所,尽量不要赤脚行走,应穿着拖鞋,减少与地面真菌的直接接触。同时,选择的拖鞋要定期清洗和消毒,避免成为真菌传播的媒介。

七、治疗脚气的方法与药物选择

局部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脚气患者,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咪唑类,如达克宁(硝酸咪康唑乳膏)、克霉唑乳膏等;丙烯胺类,如兰美抒(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布替萘芬乳膏等。使用时,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将药物均匀涂抹在患处及周围皮肤,一般需要连续使用 2 - 4 周,症状消失后还应继续用药 1 - 2 周,以防止复发。

系统治疗:对于病情较重、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伴有其他部位癣病的患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进行系统治疗。常用的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口服药物治疗脚气效果显著,但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肝损伤等。因此,在使用口服药物前,患者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并定期复查肝功能。

联合治疗: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少复发,临床上常采用局部治疗与系统治疗相结合的联合治疗方法。例如,在口服抗真菌药物的同时,配合外用抗真菌药物涂抹患处。此外,对于伴有皮肤糜烂、渗出的患者,可先用 3% 硼酸溶液或 1:8000 高锰酸钾溶液湿敷,待渗出减少后再外用抗真菌药物。

注意事项:在治疗脚气过程中,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皮肤过敏、红肿、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脚气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但通过我们对其充分的认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及时、规范的治疗,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治愈的。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脚部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远离脚气的困扰。

 




    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副主任
    专家简介
    杜昱玲,女,本科生,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