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近视已成为一个极为普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视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还可能对眼部健康造成长期的潜在威胁。因此,深入了解近视,掌握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保护我们的视力至关重要。
一、近视的定义与原理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屈光不正性眼病。正常情况下,眼睛在调节放松状态时,来自 5 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焦点恰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而近视患者的眼睛,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视网膜上形成的图像模糊不清。简单来说,近视患者看远处的物体时会感到模糊,而看近处的物体相对清晰。
眼睛的屈光系统主要由角膜、晶状体、房水和玻璃体等组成。角膜是眼睛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约承担了眼睛屈光力的 2/3。晶状体则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形状来调节眼睛的焦距,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当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者角膜、晶状体等屈光系统的屈光力过强(屈光性近视)时,就会导致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从而引发近视。
二、近视的成因
遗传因素:遗传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 600 度),其子女患近视的概率较高。近视的遗传方式较为复杂,可能涉及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说,高度近视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中低度近视则可能受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环境因素:长期近距离用眼是导致近视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阅读书籍、书写作业等,眼睛长时间处于近距离工作状态,睫状肌持续收缩,晶状体变凸,导致眼睛的调节功能过度使用,久而久之就会引发近视。此外,阅读环境光线过强或过暗、阅读姿势不正确(如弯腰驼背、歪头看书等)、缺乏户外活动等,也都可能增加近视的发生风险。
不良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也可能对近视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例如,长期摄入过多的甜食,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影响眼球壁的渗透压,使眼球壁扩张,眼轴变长,增加近视的风险。另外,睡眠不足会影响眼睛的正常代谢和修复,也不利于眼睛健康。
三、近视的症状表现
远视力下降:这是近视最明显的症状。患者看远处的物体,如黑板上的字、远处的景物等,会变得模糊不清,而看近处的物体相对清晰。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远视力下降的程度也会逐渐加重。
视疲劳:近视患者在长时间用眼后,容易出现视疲劳症状,如眼睛干涩、酸胀、疼痛、视物模糊加重等。这是因为近视患者为了看清物体,需要过度调节眼睛的睫状肌,导致睫状肌疲劳。
眯眼视物:为了减少光线的散射,提高视力,近视患者常常会不自觉地眯起眼睛看东西。长期眯眼还可能导致眼部周围肌肉紧张,引起眼部不适。
眼位异常:部分近视患者,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可能会出现眼位异常,如外斜视。这是因为近视患者看近处物体时,不需要过多的调节,相应的集合功能也会减弱,久而久之,双眼的眼位就可能出现外斜。
四、近视的类型
按近视程度分类
轻度近视:近视度数在 300 度以下。轻度近视患者在不戴眼镜的情况下,可能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但在看远处物体时仍会有一定程度的模糊。
中度近视:近视度数在 300 度至 600 度之间。中度近视患者不戴眼镜时,远视力明显下降,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通常需要佩戴眼镜来矫正视力。
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 600 度。高度近视患者不仅远视力严重下降,而且由于眼轴过度增长,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眼底病变,如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青光眼等,严重威胁视力健康。
按近视性质分类
单纯性近视:大多数青少年的近视属于单纯性近视。这类近视一般在青春期前后开始出现,近视度数发展相对较慢,通常在成年后趋于稳定。单纯性近视的眼球结构基本正常,眼底无明显病变。
病理性近视:病理性近视是一种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近视类型,通常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发病,近视度数增长迅速,眼轴进行性延长,可伴有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的退行性病变,如豹纹状眼底、视盘周围萎缩弧、黄斑出血、视网膜裂孔等。病理性近视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
五、近视的危害
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近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走路、骑车、开车等,由于视力不佳,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在学习方面,近视会影响学生看黑板上的字,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可能影响学习成绩。
限制职业选择:一些对视力要求较高的职业,如军人、警察、飞行员、运动员等,近视患者往往无法从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近视患者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理想的实现。
眼部健康风险增加: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过长,眼球壁变薄,视网膜、脉络膜等组织受到牵拉,容易出现各种眼底病变,如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青光眼等。这些病变一旦发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甚至失明。
六、近视的预防方法
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
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阅读、使用电子设备等。建议每近距离用眼 30 - 40 分钟,休息 10 - 15 分钟,可以远眺、闭目养神或做眼保健操。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读书写字时,应保持眼睛与书本的距离约为 33 厘米(一尺),身体与书桌保持一拳的距离,手指与笔尖保持一寸的距离。同时,要注意不要在走路、乘车、躺着时看书或使用电子设备。
调节用眼环境:阅读和书写时,应选择光线适宜的环境,避免光线过强或过暗。使用电子设备时,可调节屏幕亮度和对比度,使其与周围环境光线相适应。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研究表明,每天户外活动 2 小时以上,可以有效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户外活动时,眼睛可以接触到自然光线,促进视网膜释放多巴胺,从而抑制眼轴的增长,预防近视的发生。因此,建议青少年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打球、骑自行车等。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多吃富含维生素 A、C、E、叶黄素等营养素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蓝莓、菠菜、西兰花等,这些营养素对眼睛健康有益。同时,要减少甜食和油炸食品的摄入,避免影响眼睛的正常代谢。
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视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建议儿童和青少年每半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成年人每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如果发现视力下降,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眼科就诊,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七、近视的治疗方法
佩戴眼镜:佩戴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是矫正近视最常用的方法。框架眼镜具有安全、方便、经济等优点,适合大多数近视患者。隐形眼镜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外观,但佩戴时需要注意卫生,避免引起眼部感染。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近视,如角膜塑形镜(OK 镜),可以在夜间佩戴,通过改变角膜的形状来暂时矫正视力,白天无需戴眼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控制近视发展的作用,尤其适用于青少年近视患者。
近视手术:对于年满 18 周岁,近视度数稳定(近两年近视度数增长不超过 50 度)的患者,可以考虑通过近视手术来矫正视力。目前常见的近视手术方式包括激光类手术(如全飞秒激光手术、半飞秒激光手术等)和晶体植入类手术(如 ICL 晶体植入术)。激光类手术是通过激光对角膜进行切削,改变角膜的屈光状态,从而矫正近视;晶体植入类手术则是将特殊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以矫正近视。近视手术需要严格的术前检查和评估,只有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才能进行手术。
药物治疗:目前,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在近视防控方面有一定的应用。研究发现,0.01% 的阿托品滴眼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近视的发展,但具体的使用方法和效果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近视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健康问题。通过了解近视的成因、症状、类型和危害,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在必要时进行合理的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视力,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自己的眼睛健康,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让明亮的眼睛伴随我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