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重症监护室保护性约束:保障患者安全与权益的平衡术

邹文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更新时间:2025-04-22

在医疗领域的重症监护室(ICU)中,常常会采用一种特殊的护理手段——保护性约束。这一措施对于许多患者家属来说,可能既陌生又令人揪心。那么,什么是重症监护室保护性约束?它为何存在?又有着怎样的实施细节与意义呢?

   重症监护室里收治的往往是病情极其危重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因为严重的创伤、重大手术、严重的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原因,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极度躁动不安的状态。例如,一位遭遇严重车祸导致颅脑损伤的患者,可能会因为颅内血肿压迫脑组织而出现意识障碍,表现为谵妄、躁动,身体不停地挣扎。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无意识地拔除身上维系生命的各种导管,像气管插管,它是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进行机械通气的关键通道;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快速输液、输血以及监测中心静脉压,对于维持循环稳定至关重要;还有导尿管等。一旦这些导管被意外拔除,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气管插管拔除后患者无法正常呼吸,导致缺氧窒息,短短几分钟内就可能对大脑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中心静脉导管拔除可能引起大出血、空气栓塞等致命情况。保护性约束,就是为了防止此类危险事件的发生,成为守护患者生命的一道重要安全防线。

   保护性约束并非随意实施,而是有着严格的适用范围和标准。当患者存在深度昏迷、癫痫持续状态等严重意识障碍,无法自主控制行为且对自身处境毫无认知时,约束能够避免他们因无意识的动作而伤害自己,如坠床、撞伤等。另外,当患者因缺氧、疼痛、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导致极度躁动,严重干扰正常医疗秩序,使治疗无法顺利进行时,也需要考虑实施保护性约束。比如,某些患者在术后因伤口疼痛难忍而疯狂挣扎,这时候如果不加以约束,不仅伤口可能裂开、缝合线崩断,还会使各种监测仪器无法准确读数,输液管路被扯断,延误治疗时机。

在实施保护性约束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和工具。肢体约束较为常见,通常会使用专门设计的约束带,如棉质约束带。将约束带一端固定在患者的手腕或脚踝处,注意固定的松紧度要恰到好处,以能容纳 1 - 2 根手指为宜。过紧会阻碍血液循环,可能导致肢体缺血、水肿甚至坏死;过松则起不到约束的作用,患者轻易就能挣脱。约束带的另一端则要牢固地系在床栏或床边专门的固定装置上。还有躯体约束,例如使用约束衣。约束衣在设计上会充分考虑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在胸部、腹部、手臂等部位设置相应的固定结构。穿戴时要确保不会过度压迫患者的胸部影响呼吸,同时各个固定部位要紧密贴合,防止患者挣脱。

保护性约束的实施过程有着严谨的流程。首先是评估环节,医护人员需要全面考量患者的病情,包括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意识障碍的程度、心理状态如何,还要仔细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如是否有破损、炎症等,以及肢体的活动能力。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约束的方式和部位选择。比如,如果患者手腕处有擦伤,就不能直接在该部位进行约束,而需要调整约束位置或者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后再实施约束。同时,还要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于那些因恐惧、焦虑而表现出躁动的患者,应优先尝试心理安抚等非约束措施。

在实施约束前,医护人员必须向患者的家属详细告知相关情况并取得同意。告知内容包括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必要性、目的、具体的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如皮肤可能出现压痕、轻微擦伤,患者可能因情绪抵触而出现短暂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家属在充分理解并权衡利弊后签署知情同意书。这一过程不仅是遵循医疗规范的要求,更是保障患者权益以及尊重家属知情权的重要体现。

  在约束期间,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对患者约束部位的皮肤要定时查看,一般每30分钟检查一次。观察皮肤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因受压而变红、变紫甚至苍白的情况;触摸皮肤感受其温度,判断是否存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温度异常;还要检查皮肤有无破损、勒痕等。同时,密切关注患者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状况,查看手指或脚趾的颜色是否正常,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脉搏搏动是否有力等。一旦发现血液循环障碍的迹象,如肢体末梢青紫、苍白,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脉搏减弱或消失等,必须立即松开约束带,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按摩肢体、抬高患肢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

  此外,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也至关重要。由于约束可能会使患者产生情绪波动,进而影响生 命体征,所以医护人员需要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指标。如果发现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需要判断是因为约束引起的情绪应激反应,还是病情本身发生了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心理护理同样不容忽视。尽管患者可能处于意识不清或躁动状态,但他们依然能感知周围环境。医护人员要用温和、耐心的语气与患者交流,解释约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例如,可以轻声安慰患者:“您现在身体不太舒服,这样做是为了让您更快好起来哦。”并且鼓励家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视频通话或在床边陪伴等方式给予患者情感支持,缓解患者的恐惧与不安情绪。

虽然保护性约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皮肤损伤是较为常见的风险之一,长时间的约束加上患者的挣扎,可能会使约束部位的皮肤出现压疮、擦伤等。为了预防皮肤损伤,除了定时检查和调整约束带外,还可以在约束部位垫上柔软、透气的敷料或棉垫,以减轻压力和摩擦。对于长期需要约束的患者,要制定定期翻身计划,在翻身过程中暂时解除约束,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护理,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形成。神经损伤也是可能出现的风险,如果约束带固定位置不当或过紧,可能会压迫神经,导致上肢的尺神经、桡神经损伤或下肢的腓总神经损伤等。表现为肢体麻木、刺痛、无力等症状。因此,医护人员在固定约束带时,必须熟悉人体神经解剖位置,避免压迫神经走行部位。一旦发现神经损伤的迹象,应立即解除约束,并请神经内科医生会诊,进行相应的神经功能检查和治疗,如物理治疗、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等。

  从伦理角度来看,保护性约束涉及到对患者人身自由的限制,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从尊重患者自主权的原则出发,理想情况下应在患者意识清醒且具备自主决策能力时,充分征求其意见,让患者参与到是否接受约束的决策过程中。但在重症监护室的实际情境里,大多数患者由于病情危重而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此时,医护人员和家属就需要从患者的最大利益原则出发进行权衡。家属在面对亲人被实施保护性约束时,往往内心十分痛苦和纠结。他们既希望患者能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又难以接受看到患者被限制自由。医护人员在此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沟通责任。首先要与家属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耐心倾听家属的担忧和顾虑,给予他们充分的情感支持。然后用专业的知识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属详细解释保护性约束的必要性、实施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措施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应对方法。比如,可以通过分享以往成功救治的类似病例,让家属明白保护性约束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挽救患者生命而采取的一种临时性、不得已的手段,而不是对患者的惩罚或虐待。同时,鼓励家属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参与到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如协助进行心理安抚等,让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支持。

当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意识恢复清晰,躁动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能够自主配合治疗与护理操作,且不再有自行拔除导管或伤害自身的风险时,就是解除保护性约束的合适时机。解除约束后,医护人员仍需持续关注患者的情况。仔细检查之前约束部位的皮肤损伤恢复情况,若有需要,继续给予相应的护理,如涂抹护肤霜促进皮肤修复等。密切观察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因为患者在解除约束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适应性问题,如对自主活动过度兴奋而导致危险行为,或者因之前的约束经历而产生心理阴影不敢活动等。医护人员要及时给予引导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顺利过渡到正常的治疗与康复阶段。例如,可以鼓励患者先进行一些简单、安全的肢体活动,逐步恢复身体功能和自信心;与患者深入交流,了解其在被约束期间的感受,帮助其排解心理压力,重新建立对治疗的积极态度。

  重症监护室的保护性约束是一项充满挑战与责任的护理措施。它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确保治疗顺利进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需要医护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规范,精心护理,充分考虑患者的权益与感受,并与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守护患者生命的同时,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与关怀,为患者的康复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医学科普网-学术交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