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资讯 > 医学保健

伤“心”那些事

陈妍君  甘肃省人民医院心内一科  更新时间:2024-04-25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生命安全,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从上世纪50年代末的5.1%发展至2002年的18.8%,2021年心脏病死亡率已超越恶性肿瘤死亡率。且全球心血管疾病患病人群呈现年轻化态势,某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为12.9-16.1%,而心血管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和有效干预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早期发生,因此,掌握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方法至关重要。

一、血压的知晓和管理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需连续监测早、中、晚血压值,测量前安静休息5分钟,采用上臂式血压计监测,测量值记录并连续监测数天,如血压控制欠佳,需就诊于心血管门诊调整降压药物。如既往无高血压病史,需每年测量血压,如出现血压升高>140/90mmHg,应就诊于心血管门诊。

二、血糖的管理

既往有2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目标值为糖化血红蛋白<7.0%,如无糖尿病病史,可每年监测血糖,如空腹血糖>7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静脉血糖>11.1mmol/L,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三、血脂的管理

    血脂筛查中总胆固醇(TC)>6.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mmol/L,甘油三酯(TG)>2.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mmol/L时需开始降血脂治疗。

四、戒烟

    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目前仍未戒烟的患者可自行评估:1、晨起是否需要立即吸烟,2、是否在禁烟场所难以控制吸烟,3、晨起第一支烟是否最难放弃,4、每天吸烟是否大于10支以上,5、晨起后第一小时是否吸烟最多,如尼古丁依赖评估中3问为是表明尼古丁依赖中度以上依赖,需进一步就诊于戒烟门诊。

五、运动

    合理有效的有氧运动可以降低血脂、血糖、血压,改善心肺功能,增加四肢肌肉容积,缺乏运动会导致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过度运动会增加心血管疾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因此需保持合理有效的有氧运动,包括运动方式的选择,如慢跑、快走、散步、游泳,运动时间:30-40分钟/次,运动频率:3-5次/周,运动强度:结合心肺功能、基础病史、外周肌肉耐量进行个体化评估。

六、肥胖

   体质指数(BMI)是较为简便易行诊断肥胖的标准,BMI=体重(kg)/ [身高(m)]2,中国成人超重的BMI标准为24-27.9kg/m2,肥胖的BMI标准为>28kg/m2。超重和肥胖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七、心血管家族史

    家族史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独立于年龄、性别之外的危险因素。父亲、母亲、兄弟姐妹被定义为一级亲属,任何一级亲属的心血管疾病史都被定义为家族史。心血管疾病家族聚集性发病除受基因遗传的影响外,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具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更加高度关注自身血压、血脂、血糖、生活方式等。

八、不良饮食习惯

    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不良饮食习惯包括高油、高盐、高脂肪等,长期不良饮食习惯会参与到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和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建议均衡饮食,按时摄入能量物质,多摄入新鲜蔬菜、低糖水果、粗粮、谷物、豆制品、适当摄入肉制品,且肉制品选择时多以“鸡、鸭、鱼、虾、鹅”等“白肉”为主,减少“猪肉、羊肉、牛肉”等“红肉”摄入。减少油炸、动物内脏、肥肉、荤油等摄入。

九、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

    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血管疾病会导致焦虑、抑郁,长期焦虑、抑郁会加重心血管疾病进展,心血管疾病也会和焦虑、抑郁共患,总之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因此识别和治疗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非常重要。初步筛查可通过“三问法”自我询问,1、有无睡眠较差,明显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2、有无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3、有无明显的不适症状,但反复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如以上3问中有2问为“是”,需警惕精神心理因素影响,需就诊于心血管或心理卫生专科进一步评估。

十、睡眠障碍

    睡眠在调节体重、神经内分泌信号和维持代谢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睡眠障碍时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皮质醇分泌增加等促进血压升高的因素增多,同时调节食欲激素分泌异常可导致体重增加,胰岛素分泌异常并产生胰岛素抵抗使得血糖升高,睡眠障碍也会导致白天嗜睡,产生不良的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综合因素的作用使得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睡眠障碍需要重视及治疗,如出现总睡眠时间<6小时,浅睡眠时间增加,早醒,白天精神不佳等情况,需就诊于睡眠医学科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来源:中国医学科普网-医学保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