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直肠癌:隐形的健康杀手
直肠癌是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结直肠癌(含直肠癌)已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死亡率第五位。直肠癌早期症状隐匿,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早期筛查,治愈率可达90%以上。因此,普及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筛查意识至关重要。
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与病理机制
直肠癌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相关:
1. 病理基础:多数直肠癌由良性息肉(如腺瘤)逐步癌变形成,这一过程通常需要5-10年。
2. 遗传因素:约10%-15%的患者有家族史,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疾病显著增加风险。
3. 生活方式:高脂低纤维饮食、久坐、肥胖、吸烟、酗酒等均与发病相关。
4. 慢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长期不愈可增加癌变风险。
预防直肠癌的三大核心策略
(一)一级预防:从源头降低风险
1. 优化饮食结构
- 增加膳食纤维:每日摄入≥25克(如全谷物、绿叶蔬菜、豆类)。
- 减少红肉与加工肉:世界卫生组织将加工肉列为1类致癌物,建议每周红肉摄入量不超过500克。
- 补充钙与维生素D:研究显示钙可结合肠道内致癌物质,降低风险。
2. 保持健康体重与运动
- BMI控制在18.5-24之间,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 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如快走、游泳)。
3. 戒除不良习惯
- 戒烟:烟草中含40余种致癌物,吸烟者风险增加1.5倍。
- 限酒:男性每日酒精≤25克,女性≤15克。
(二)二级预防:早筛早诊是关键
1. 筛查人群与时机
-一般人群:40岁起定期筛查,50岁后每5-10年一次肠镜。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糖尿病等):筛查年龄提前至30-40岁,筛查间隔缩短至1-3年。
2. 常用筛查手段
-肠镜检查:金标准,可直观发现息肉并切除,阻断癌变进程。
-粪便检测:
粪便隐血试验(FOBT):经济便捷,但需避免食用红肉、动物血等干扰结果。
粪便DNA检测:灵敏度更高,适合抗拒肠镜人群。
-血液标志物:CEA、CA19-9等用于辅助诊断,非筛查首选。
(三)三级预防:规范化治疗与随访
已确诊患者需遵医嘱规范治疗(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术后定期复查肠镜、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预防复发。
警惕这些早期信号
出现以下症状需及时就医:
1. 持续便血或黑便(易被误认为痔疮)
2. 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交替、便条变细)
3. 不明原因腹痛、消瘦或贫血
特别提醒:破除误区
1. “没有症状就不用筛查”:早期直肠癌常无症状,筛查是发现癌前病变的唯一途径。
2. “肠镜痛苦不敢做”:无痛肠镜技术成熟,全程无感,安全性高。
3. “切了息肉就万事大吉”:腺瘤性息肉患者需定期复查,防止新生病变。
结语
直肠癌是可防可治的“惰性肿瘤”,科学预防的价值远大于晚期治疗。从今天起,调整生活方式、重视早期筛查,用行动为肠道健康筑起防线!
参考资料: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3)》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癌症报告》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结直肠癌预防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