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医学中,疾病治疗常被划分为“内科吃药”和“外科开刀”两大阵营。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大临床学科”—介入治疗应运而生。它凭借微创、精准、高效的特点,成为许多复杂疾病的优选方案。本文将从定义、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及优势等方面,带您全面了解这一医学领域的“新星”。
一、什么是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一种在影像设备(如DSA、CT、超声、磁共振等)引导下,通过皮肤或人体自然腔道建立微小通道(通常仅几毫米),将导管、导丝、消融针等器械精准送达病灶部位,进行诊断或治疗的微创技术。其核心在于“精准打击”,医生如同拥有“透视眼”,在影像导航下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避免对周围健康结构的损伤。
技术原理:介入治疗的核心手段可概括为“灌、堵、通、消、取”五种:
- 灌:将化疗药物或溶栓剂直接注入病变血管;
- 堵:用栓塞剂阻断肿瘤供血动脉,“饿死”癌细胞;
- 通: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疏通狭窄的血管或腔道;
- 消:利用射频、微波、冷冻等技术原位灭活肿瘤;
- 取:通过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样本,或取出血管内血栓。
二、介入治疗的分类与应用领域
根据操作路径和病变类型,介入治疗主要分为两大类:
1. 血管性介入
通过血管途径治疗疾病,常见应用包括:
-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支架植入、心肌梗死溶栓、先天性心脏病封堵;
- 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瘤栓塞、脑血栓取栓;
- 肿瘤治疗:肝癌的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通过栓塞肿瘤血管联合局部化疗,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2. 非血管性介入
通过直接穿刺或自然腔道治疗非血管病变,例如:
- 肿瘤消融:射频、微波消融术用于早期小肝癌的根治;
- 腔道疏通:食管癌导致的吞咽困难可通过支架植入恢复进食;
- 妇科疾病:子宫肌瘤栓塞术可在保留子宫的前提下消除病灶。
适应症广泛:介入治疗覆盖心血管、肿瘤、消化、呼吸、泌尿、妇科等数十个领域,尤其适用于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高龄、体弱患者。
三、介入治疗的四大优势
与传统治疗相比,介入治疗的优势显著:
1. 微创性:仅需针孔大小的创口,术后恢复快,多数患者次日即可下床活动。
2. 精准高效:影像引导下直达病灶,药物浓度高(如局部化疗剂量仅为全身化疗的1/10),副作用小。
3. 可重复性强:若病灶复发,可多次通过同一路径治疗。
4. 急诊救命:对消化道大出血、肺栓塞等急症可快速止血或疏通血管,避免开腹手术风险。
典型案例:
- 肝癌患者:通过TACE联合微波消融,即使肿瘤直径超过10厘米,仍可实现长期生存;
- 产后大出血:子宫动脉栓塞术可止血并保留生育能力,避免子宫切除。
四、风险与注意事项
尽管介入治疗风险较低,但仍存在并发症可能,如穿刺部位出血、造影剂过敏、血栓形成等。因此需注意:
- 术前评估: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需达标;
- 术后护理:卧床制动(尤其是股动脉穿刺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观察穿刺点渗血情况;
- 长期管理:定期复查影像学指标,结合靶向药或免疫治疗提高疗效。
五、常见误区澄清
1. “介入治疗只适用于癌症晚期”:
实际上,早期小肝癌可通过消融实现根治,部分病例疗效媲美手术。
2. “介入治疗无风险”:
虽创伤小,但仍需严格评估适应症,避免用于凝血功能障碍或全身衰竭患者。
3. “一次介入即可治愈”:
部分疾病需多次治疗或联合其他疗法(如靶向治疗),患者需遵医嘱随访。
结语
介入治疗的出现,打破了“开膛破肚”或“全身用药”的传统治疗局限,以“精准微创”为核心,为无数患者提供了新的生机。随着技术进步(如纳米刀、可降解支架等),其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对于患者而言,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和医疗机构,充分了解治疗利弊,是获得最佳疗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