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针刺治疗原发性震颤1例

   更新时间:2025-03-24

患者,女,63岁,已退休,2020年5月18日就诊。主诉:右侧肢体震颤3年,加重3个月。患者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不自主颤动,初始抖动次数较少,频率较低,大约一天3至4次,抖动时间曰30s左右,去年9月初,症状逐渐加重,稍作活动即开始抖动,且抖动频率较快,持续时间较长,已经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遂至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诊断为原发性震颤,予以药物治疗(具体药物及剂量不祥),症状稍有缓解。近3月来患

者自觉症状逐渐加重,日常生活、作息等受到影响,经熟人介绍,遂至我院针灸科就诊。

 现症见:右侧肢体不自主颤动,不能自制,频率4-5次/秒,持续时间1-4min,平卧时症状轻,静止站立时明显,行走或运动后消失。精细运动以及书写功能明显受限,生活自理能力受限,饮食睡眠可,大便稀薄,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

 查体:神清、精神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0.25cm,对光反射存在。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均未发现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没有其他明显阳性体征。患者以往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家族史: 父亲有原发性震颤病史。

 辅助检查:颅脑MRI示:脑萎缩;甲状腺功能正常;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正常;意识清,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原发性震颤

 中医诊断:颤证

 治则:补益脏腑、镇静定痉。

 取穴:第一个疗程:三阴交、足三里、悬钟、风市、血海、神门、少海。

       第二个疗程:加上曲泉、印堂、曲鬓穴。

 操作:

   嘱患者仰卧在病床上,双下肢伸直,伸手仰掌,露出右侧肢体,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 0.35 mm×75 mm 针灸针,针刺悬钟穴,向上斜刺,三阴交,直刺,均进针半寸;风市、血海穴,直刺,进针1寸;上述穴位均平补平泻,即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以患者自觉局部麻胀感为度;足三里穴,直刺,进针一寸许,行捻转补法,即针下得气后,左捻转时大指向前,食指向后;神门穴、少海穴,均直刺,分别进针半寸和一寸,行捻转泄法,即得气后,右捻转时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以患者自觉局部麻胀感为度。上述穴位10min行针 1 次,每次每穴行针 1 min,留针 30 min,留针期间注意观察患者肢体抖动的频率,治疗期间没有服用药物。每天1次,10 次为一疗程。首次针灸时,患者右侧肢体在针刺时以及行针过程中明显颤动加快;治疗 1 个疗程后,双下肢抖动频率明显下降,且患者自觉右侧肢体沉重感消失。此时在原有处方的基础上加上同侧曲泉穴,印堂穴,曲鬓穴,曲泉穴,直刺1寸许,平补平泻;印堂穴,提捏进针,进针1寸许,以针尖到达鼻根处(两眼与鼻连线中点);曲鬓穴,取对侧,平刺,针向耳尖方向。治疗 2 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后继续治疗2个疗程,嘱咐注意休息,切忌勿过度劳累。1 个月后随访,患者预后良好,无复发。

 按语:

 原发性震颤(ET),别名特发性震颤,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1】。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证实其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目前已发现的相关基因位点包括ETM1、ETM2、ETM3等【2】。震颤多发生于上肢,或伴有头、腿、躯干、发声和面部肌肉的表现,其症状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会加重,饮酒后可能缓解或消失,但持续几个小时后又继续复发。现代研究表示,ET患者除震颤之外还可以伴随其他非运动症状【3】,如认知功能障碍、抑郁行为或有嗅觉与听力的障碍。ET的现代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其药物治疗包括普萘洛尔、扑米酮和阿罗洛尔等一线药物,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依赖性,且长期服用药物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减缓心率、降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一旦停药易出现反跳现象。其手术治疗包括丘脑切开术和丘脑深部脑刺激治疗,但其疗效及不良反应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原发性震颤,属于中医“颤证”的范畴,《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杂病》中提出 “颤,摇也; 振,动也……风之象也”。故本病的病位在筋,多与肝、风密切相关,同时,气郁、痰热和淤血等均可引起此病的发生。《证治准绳·杂病》中又提到 “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说明震颤的发生与年老肾精亏虚,脑空髓减密切相关。故本病多以髓海不足、气血亏虚为之本,内风、瘀血、痰热为之标,治疗上应治疗上应该当辨病、辨证相结合,标本兼治。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肢体颤动为主,在中医中属于“风”的范畴,正如《医学纲目》所言: “风颤者……故使头抬面摇,手足掉颤也。”故选取风市穴以祛风,风市乃诸风之市集也,为治诸风之要穴;同时选取血海穴以行气补血,三阴交以活血化瘀,二穴合用以达“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功;阳明经乃人体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故行补法,可疏通阳明经气血运行,以达行气活血之效;ET病机多责之为髓海空虚,脑髓失充,致下虚高摇,肢体摇震不止【4】,故选取髓会悬钟穴,生髓以充脑海;同时,悬钟属于足少阳经,少阳为枢,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亦可取之少阳;患者在精神紧张的情况下,颤动频率会加快,症状会加重,可考虑其为心的实证,心五行属火,火生土,即土为火之子,故取心经输土穴神门以调理心气,安神止痉;同时治腑者取其合,故选取少海穴以宁心安神;“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曲泉乃肝经合穴,合穴入腑,故可平肝安神;曲鬓穴,其在头部可祛散头风,同时可以调节对侧肢体运动【5】,常用来治疗中风等症;“凡刺之真,先必治神”故取印堂以安神定志;诸穴合用,共奏调节经脉,补益脏腑、镇静定痉之效。




来源:中国医学科普网-学术研究

关键词: